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F590; 以我国西南地区6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地理集中指数、地理探测器、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分析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传统技艺、传统舞蹈较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较少;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凝聚特征,其中,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凝聚特征显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趋向均匀分布;(2)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呈"东多西少"的特征,形成"两核一带"空间分布格局;(3)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中的河...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Vol. 50; no. 5; pp. 628 - 650
Main Authors 何银春, 施晓莉, 曾斌丹, 王金伟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2023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湖南师范大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湖南长沙 410081%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Cover

Loading…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F590; 以我国西南地区6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地理集中指数、地理探测器、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分析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传统技艺、传统舞蹈较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较少;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凝聚特征,其中,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凝聚特征显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趋向均匀分布;(2)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呈"东多西少"的特征,形成"两核一带"空间分布格局;(3)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中的河流水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城镇化影响最大,历史文化因素中的少数民族与历史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ISSN:1008-9497
DOI:10.3785/j.issn.1008-9497.2023.0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