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对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长期预后影响研究

R74; 目的 分析伴或不伴心房颤动的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 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Ⅲ)数据库(2015年8月—2018年3月),纳入经头颅MRI证实为多发性(≥2个梗死灶)急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既往史、住院期间用药史、TOAST分型等临床资料,进行3个月和1年随访,结局包括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脑血管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m R S评分>2分).根据...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国卒中杂志 Vol. 19; no. 12; pp. 1419 - 1425
Main Authors 丁亚榕, 严鸿伊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北京 10007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24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673-5765
DOI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08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R74; 目的 分析伴或不伴心房颤动的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 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Ⅲ)数据库(2015年8月—2018年3月),纳入经头颅MRI证实为多发性(≥2个梗死灶)急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既往史、住院期间用药史、TOAST分型等临床资料,进行3个月和1年随访,结局包括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脑血管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m R S评分>2分).根据患者是否有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分为心房颤动组和无心房颤动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心房颤动对患者3个月和1年的结局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血管分布区梗死亚组(多发单侧前循环梗死、多发后循环梗死、多血管分布区梗死)中心房颤动与患者1年结局的关系. 结果 研究共纳入5711例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2.8±11.4)岁,其中女性1702例(29.8%);心房颤动组611例(10.7%),无心房颤动组5100例(89.3%).与无心房颤动组相比,心房颤动组的年龄较高,女性、冠心病、肿瘤病史的比例较高;BMI,高血压、糖尿病、TIA的比例,以及既往吸烟和饮酒的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TOAST分型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心房颤动组中心源性栓塞和不明原因型卒中的比例高于无心房颤动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心房颤动组的HDL-C、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无心房颤动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组1年不良功能结局比例高于无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OR 1.35,95%CI 1.10~1.67,P=0.005).在多发单侧前循环梗死亚组中,心房颤动患者1年联合血管事件(校正HR 1.31,95%CI 1.00~1.70,P=0.047)、脑血管源性死亡(校正HR 3.17,95%CI 1.63~6.18,P<0.001)和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 1.39,95%CI 1.09~1.77,P=0.007)发生率均高于无心房颤动患者. 结论 伴或不伴心房颤动的多发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有较大差异,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1年不良功能结局发生率更高,特别是在多发单侧前循环梗死亚组人群中,心房
ISSN:1673-5765
DOI:10.3969/j.issn.1673-5765.2024.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