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组织蒂岛状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皮下组织蒂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操作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35例面部肿瘤患者,采用皮下组织蒂岛状皮瓣修复术后创面,病损大小1.0 cm×1.0 cm~3.0 cm×3.0 cm.根据肿瘤性质设计切除范围,若疑为恶性者,术中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切除组织边缘及基底无肿瘤侵犯再开始创面修复;根据创面位置、大小及面部血管的走行设计皮下组织蒂岛状皮瓣来修复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35例受区创面均得到良好的修复,其中2例术后皮瓣尖端出现青紫,经积极干预后恢复,切口均愈合良好;...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Vol. 33; no. 10; pp. 618 - 620
Main Authors 钟爱梅, 汪振星, 郭能强, 孙家明, 郭科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湖北 武汉 430022 2022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673-7040
DOI10.3969/j.issn.1673-7040.2022.10.014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目的 探讨皮下组织蒂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操作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35例面部肿瘤患者,采用皮下组织蒂岛状皮瓣修复术后创面,病损大小1.0 cm×1.0 cm~3.0 cm×3.0 cm.根据肿瘤性质设计切除范围,若疑为恶性者,术中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切除组织边缘及基底无肿瘤侵犯再开始创面修复;根据创面位置、大小及面部血管的走行设计皮下组织蒂岛状皮瓣来修复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35例受区创面均得到良好的修复,其中2例术后皮瓣尖端出现青紫,经积极干预后恢复,切口均愈合良好;其余患者转移皮瓣成活良好.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3~12个月,肿瘤无复发.供区瘢痕大部分隐藏于面部皱褶、发际线或者轮廓边缘,未出现明显眼睑外翻、口角畸形等,皮瓣的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基本相同,局部圆润饱满,外观满意.结论 针对面部良性或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在病变组织切除术后采用皮下组织蒂岛状皮瓣对其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创面修复,具有转移灵活、术后外观好、易于操作等优点,是临床值得推荐的方法.
ISSN:1673-7040
DOI:10.3969/j.issn.1673-7040.2022.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