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鄱阳湖城市群"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地形梯度分析
F301.2%X321; [目的]准确评估"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三生"用地转型过程、生态环境效应及其梯度分异特征.[结果](1)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活用地大幅增长(1 063.45 km2),生态用地持续减少(997.41 km2),生产用地总体上保持稳定,主要的用地转型模式为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侵占.(...
Saved in:
Published in | 水土保持研究 Vol. 31; no. 1; pp. 315 - 326 |
---|---|
Main Authors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南昌 330013
2024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005-3409 |
DOI | 10.13869/j.cnki.rswc.2024.01.017 |
Cover
Summary: | F301.2%X321; [目的]准确评估"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三生"用地转型过程、生态环境效应及其梯度分异特征.[结果](1)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活用地大幅增长(1 063.45 km2),生态用地持续减少(997.41 km2),生产用地总体上保持稳定,主要的用地转型模式为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侵占.(2)时序变化上,2000-2010年,随着工矿生产用地和城乡生活用地的扩张,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1.428下降至1.424;2010-2020年,伴随着生态用地的恢复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内部格局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1.424升至1.447.(3)空间分布上,整体上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以南昌大都市圈为中心的中部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和以宜春市、景德镇市、上饶市为中心的东西部生态环境质量高值区.(4)随着地形梯度的上升,低质量区的分布指数下降,高等级质量区逐渐呈优势分布;2000-2020年,低质量区趋向于向高地形梯度转移,较高质量区和高质量区的下移趋势明显.[结论]20年间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土地利用转型导致了用地属性及其空间格局的双重变化,建议在布局各类用地时,既要注重对生产、生活用地的"总量控制",又要保证生态用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
---|---|
ISSN: | 1005-3409 |
DOI: | 10.13869/j.cnki.rswc.2024.0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