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18年延安市各区县退耕还林草实施效果分析
S718.55; 为明析"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以来延安市各区县实施效果,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以1999—2018年延安市退耕还林草植被恢复概况为基础,分类汇总各区县退耕还林草面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乔灌草分布和生态经济比例,总结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效果,剖析其存在问题,建立适宜当地退耕还林草发展的综合治理模式,以期为后续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截至2018年,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71.82万hm2,主要在吴起县(13.78万hm2)、安塞区(9.48万hm2)和志丹县(9.04万hm2)最高,其中退耕还林面积最大(44.18万h...
Saved in:
Published in | 水土保持研究 Vol. 30; no. 1; pp. 209 - 215 |
---|---|
Main Authors | ,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陕西 延安 716000%延安市林业局,陕西 延安 716000%延安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公室,陕西 延安 7160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
2023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005-3409 |
DOI | 10.13869/j.cnki.rswc.20220510.001. |
Cover
Summary: | S718.55; 为明析"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以来延安市各区县实施效果,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以1999—2018年延安市退耕还林草植被恢复概况为基础,分类汇总各区县退耕还林草面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乔灌草分布和生态经济比例,总结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效果,剖析其存在问题,建立适宜当地退耕还林草发展的综合治理模式,以期为后续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截至2018年,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71.82万hm2,主要在吴起县(13.78万hm2)、安塞区(9.48万hm2)和志丹县(9.04万hm2)最高,其中退耕还林面积最大(44.18万hm2),其次为荒山造林(26.02万hm2),封山育林最少(1.63万hm2);(2)植被覆盖度整体随时间显著增加(p<0.01),决定系数R2=0.87,主要分布在黄龙县(90.5%)、黄陵县(89.7%)和富县(86.7%),延川县、子长县和吴起县最低,分别为68.7%,68.3%和66.7%;(3)乔木林、灌木林和草本植物面积分别为46.81万hm2,25.01万hm2,0.01万hm2,乔灌比在黄龙县(87:1)、延川县(39:1)、黄陵县(38:1)和宝塔区(16:1)较大,而草本植物仅在甘泉县涉及,面积为0.01万hm2;(4)生态林主要以刺槐和沙棘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34.43%和20.70%,生态经济林为苹果和山杏,占总退耕还林草面积的2.96%和4.42%;(5)生态经济林面积占比在子长县、安塞区、洛川县和志丹县较高,比例分别为51:1,27:1,24:1,18:1.综合来看,延安市各区县退耕还林草的实施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改善植被覆盖度、乔灌草和生态经济林比例,并加强对退耕还林草的管护. |
---|---|
ISSN: | 1005-3409 |
DOI: | 10.13869/j.cnki.rswc.2022051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