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肛管排气排便在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留置肛管持续排气排便在先天性巨结肠术前保守治疗期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将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8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纳入研究,按照术前保守治疗期辅助排便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长期留置肛管)和对照组(行灌肠、扩肛)。根据先天性巨结肠分型,研究组分为常见型组(A组, n=21)和长段型组(C组, n=11),对照组亦分为常见型组(B组, n=33)和长段型组(D组, n=15)。将四个亚组配为两对(A组&B组/C组&D组),比较各组性别、出生体重、首次就诊日龄、行根治术时日龄、手术方式、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小肠结肠炎发生...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Vol. 23; no. 11; pp. 1049 - 1053
Main Authors 丁宁, 成子衿, 刘智文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南昌 330000 2024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671-6353
DOI10.3760/cma.j.cn101785-202307061-009

Cover

Loading…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目的:探讨留置肛管持续排气排便在先天性巨结肠术前保守治疗期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将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8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纳入研究,按照术前保守治疗期辅助排便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长期留置肛管)和对照组(行灌肠、扩肛)。根据先天性巨结肠分型,研究组分为常见型组(A组, n=21)和长段型组(C组, n=11),对照组亦分为常见型组(B组, n=33)和长段型组(D组, n=15)。将四个亚组配为两对(A组&B组/C组&D组),比较各组性别、出生体重、首次就诊日龄、行根治术时日龄、手术方式、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小肠结肠炎发生率、肠造瘘率、行根治术时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切除肠管长度、术后标本扩张段最大直径、病理标本肠壁炎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首次就诊日龄、出生体重、行根治术时日龄、性别、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肠造瘘发生率、根治术时体重、手术时间、切除肠管长度、病理标本肠壁炎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D两组行根治术时体重、手术时间、切除肠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发生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小肠结肠炎3例,B组14例;A组扩张段最大直径(3.00±0.59)cm,B组(3.77±0.64)cm;C组发生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小肠结肠炎2例,D组9例;C组无一例肠造瘘病例,D组6例;C组扩张段最大直径(3.09±0.49)cm,D组(3.90±0.55)cm;C组病理标本见肠壁炎症1例,D组8例;C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D组10例;C组住院天数(32.73±6.37)d,D组(53.60±15.78)d;C组住院费用(53 891.29±10 317.25)元,D组(81 400.33±27 393.87)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生儿及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患者行根治术前长期留置肛管可以降低术前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避免近端肠管扩张肥厚。在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中,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肠造瘘率,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手术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花费。
ISSN:1671-6353
DOI:10.3760/cma.j.cn101785-2023070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