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夏变夷"到"进于文明"——重审思想史中的"汉化"概念
清初的明遗民对"用夏变夷"观念有两条阐释路径:一种以顾炎武为代表,重视文化传统的延续;一种以王夫之为代表,强调华夏与周边族群的差异.到了清末,这两种思潮既成为种族革命的思想资源,也成为未来中国究竟应该采用何种族群结构的争论焦点.不过,尽管晚清革命者与知识人对中国的国家形成有不同思路,但大体上争论的两方都有一些相近观念,即一方面要强调汉族在中国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维持多民族统一的政治局面,将这两方面连接起来的概念就是"汉化".在梁启超、杨度、孙中山等人的设想中,只有汉族厉行改革,中国境内其他民族再"同化"于汉族,中国才能免于灭亡...
Saved in:
Published in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60; no. 2; pp. 1 - 10 |
---|---|
Main Author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复旦大学 文史研究院,上海,200433
2018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0257-0289 |
DOI | 10.3969/j.issn.0257-0289.2018.02.001 |
Cover
Summary: | 清初的明遗民对"用夏变夷"观念有两条阐释路径:一种以顾炎武为代表,重视文化传统的延续;一种以王夫之为代表,强调华夏与周边族群的差异.到了清末,这两种思潮既成为种族革命的思想资源,也成为未来中国究竟应该采用何种族群结构的争论焦点.不过,尽管晚清革命者与知识人对中国的国家形成有不同思路,但大体上争论的两方都有一些相近观念,即一方面要强调汉族在中国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维持多民族统一的政治局面,将这两方面连接起来的概念就是"汉化".在梁启超、杨度、孙中山等人的设想中,只有汉族厉行改革,中国境内其他民族再"同化"于汉族,中国才能免于灭亡的命运,而未来"汉化"或"民族同化"的前景是中国所有民族的国民化,实质上是以西方为模板的"现代化"或"文明化".在新文化运动主张西化的时代潮流中,一些历史学家希望重树民族自信,他们将"民族同化"的观念投射到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就形成了后来被广泛采用、也饱受批评的汉化模式.在思想史中看"汉化"概念的内涵演变可以发现"汉化"概念在中国史领域内的应用,不仅仅是由单纯的汉族民族主义思潮所引发,也是建筑在某种社会发展阶段论上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结果. |
---|---|
ISSN: | 0257-0289 |
DOI: | 10.3969/j.issn.0257-0289.2018.0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