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背景下脱贫县发展类型与路径

F323; 针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脱贫县发展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地理资本的理论视角,采用随机森林和耦合协调模型方法测评了脱贫县的地理资本,识别了过渡时期脱贫县的发展重点、类型和路径.研究表明:①脱贫县的地理资本水平总体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差异格局,经济-社会地理资本和社会-生态地理资本失调现象较显著,失调县数量占比分别达到 62.8%和 56.4%,且多表现为社会地理资本制约.②识别出以防止区域性返贫为发展重点的脱贫县 326个、5种发展类型,主要连片式分布于胡焕庸线西北侧的高寒山区和干旱荒漠地带;识别出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发展重点的脱贫县 426个、6种发展类型,主要分布...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地理科学 Vol. 44; no. 11; pp. 1997 - 2006
Main Authors 柴力行, 蔡勃伟, 黄耿志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024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广东 珠海 519000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0-0690
DOI10.13249/j.cnki.sgs.20230777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F323; 针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脱贫县发展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地理资本的理论视角,采用随机森林和耦合协调模型方法测评了脱贫县的地理资本,识别了过渡时期脱贫县的发展重点、类型和路径.研究表明:①脱贫县的地理资本水平总体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差异格局,经济-社会地理资本和社会-生态地理资本失调现象较显著,失调县数量占比分别达到 62.8%和 56.4%,且多表现为社会地理资本制约.②识别出以防止区域性返贫为发展重点的脱贫县 326个、5种发展类型,主要连片式分布于胡焕庸线西北侧的高寒山区和干旱荒漠地带;识别出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发展重点的脱贫县 426个、6种发展类型,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③促进各类地理资本的耦合协调推动脱贫县的持续发展,对于防止返贫的脱贫县,应当加大外部支持,突破地理资本间相互低水平制约的困境;对于全面乡村振兴的脱贫县,应当重点提升社会地理资本,将经济发展转化为民生福祉.
ISSN:1000-0690
DOI:10.13249/j.cnki.sgs.2023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