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讨昆明山海棠的毒性机制

R285.5;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昆明山海棠引起不良反应的毒性机制.方法 系统检索昆明山海棠文献,全面筛选其活性成分并汇总相关不良反应,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Swiss数据库以及STITCH数据库预测昆明山海棠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利用美国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建立不良反应-作用靶点.合并获得交集基因,将相关毒性潜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相互作用,利用DAVID平台进行GO生物功能过程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ystems Dock平台将昆明山海棠的特征性成分与关键毒性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筛选得到21个昆明山海棠的生物活性成分,通过构建...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 42; no. 12; pp. 1006 - 1015
Main Authors 张丹, 董一珠, 吕锦涛, 张晓朦, 林志健, 张冰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研究中心 201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102488%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102488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Cover

Loading…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R285.5;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昆明山海棠引起不良反应的毒性机制.方法 系统检索昆明山海棠文献,全面筛选其活性成分并汇总相关不良反应,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Swiss数据库以及STITCH数据库预测昆明山海棠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利用美国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建立不良反应-作用靶点.合并获得交集基因,将相关毒性潜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相互作用,利用DAVID平台进行GO生物功能过程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ystems Dock平台将昆明山海棠的特征性成分与关键毒性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筛选得到21个昆明山海棠的生物活性成分,通过构建毒性蛋白相互作用关系(PPI)网络获取相关毒性靶点47个.对毒性靶点PPI网络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昆明山海棠的毒性靶点可能与p53信号通路、PI3 K-Akt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研究证实昆明山海棠中大多数活性成分与毒性靶点有着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初步验证了昆明山海棠引起不良反应的毒性机制,为进一步开展毒性中药致不良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ISSN:1006-2157
DOI:10.3969/j.issn.1006-2157.2019.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