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朝文士書籍互贈考略 - 以中朝文士尺牘爲中心

清代中朝文士書籍互贈現象是兩國文士來往尺牘中時常出現的信息,是彼此間學術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書籍互贈材料的揭示,能爲探索兩國現存的異國古代圖書的來源提供有益的綫索。 除了因爲書籍能起到睹物思人的作用外,清代中朝文士間書籍互贈的原因還包括: 1) 受到友人的求贈, 故而將其所需之書贈與。2) 爲了將家學、師承及其自己的學術與創作介紹給異域友人, 以傳達文人的惺惺相惜之情。3) 出於學術交流的目的, 包括爲了表明自己的學術立場, 勉勵其異域友人從事於儒學正道: 介紹本國的學術精華, 希望其能在異域得到傳播: 所贈之書有助於對方的治學: 贈書便於友人展開文集編纂、學術研究: 藉贈書以便展開學術研...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한국학논집, 0(67) pp. 233 - 260
Main Authors 徐毅, Li shu wen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한국학연구원 01.06.2017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738-8902
2671-7492
DOI10.18399/actako.2017..67.007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清代中朝文士書籍互贈現象是兩國文士來往尺牘中時常出現的信息,是彼此間學術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書籍互贈材料的揭示,能爲探索兩國現存的異國古代圖書的來源提供有益的綫索。 除了因爲書籍能起到睹物思人的作用外,清代中朝文士間書籍互贈的原因還包括: 1) 受到友人的求贈, 故而將其所需之書贈與。2) 爲了將家學、師承及其自己的學術與創作介紹給異域友人, 以傳達文人的惺惺相惜之情。3) 出於學術交流的目的, 包括爲了表明自己的學術立場, 勉勵其異域友人從事於儒學正道: 介紹本國的學術精華, 希望其能在異域得到傳播: 所贈之書有助於對方的治學: 贈書便於友人展開文集編纂、學術研究: 藉贈書以便展開學術研討等。4) 藉贈書傳達出希望建交或長久交往的强烈願望。5) 某類書籍較爲罕見, 不易得到, 故而相贈。6) 通過所贈之書, 希望對方能够瞭解自己國家、故鄉的形勝、文化等。 據筆者所收集到的約2429封中朝文人間的書信, 其反映出的雙方贈書行爲接近300次。書籍的數量約500餘種。這些贈書以部頭不大的文集、經書注疏、史書等爲主。就書籍的流向來看,以中國的典籍流入朝鮮爲主,朝鮮流入中國的書籍相對較少。據書籍名考察,贈書種類涉及經、史、子、集四大類目。此外, 中朝文士間的贈書還體現出如下特點: 1) 中朝文人間的贈書, 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點。十八世紀中期以前的贈書行爲并不多見:十八世紀中後期至十九世紀初年間的贈書行爲明顯增多:十九世紀初年至十九世紀中期的贈書達到了高潮, 涵蓋文學、學術、五經注疏、金石學等諸多類型: 十九世紀中後期以後, 贈書行爲與前時期相比明顯減少, 主要爲史部的地理類和子部中有关科技的数理化、軍事等方面的著作。2) 就贈書者而言, 朝鮮的贈書者以朝鮮燕行使團中的成員爲主, 清朝的贈書者涉及的對象較廣。3) 就贈書本身而言,中朝文人間的贈書以己著、先人或朋友專著爲主,還多有名人作品。由於贈書者自身學術流派和傾向的不同,其所贈之書也往往學術特色鮮明,其中更是不乏一些學派的代表性著作。此外,寄贈的書籍中還不乏一些珍貴的版本。 中朝文人間的書籍互贈無疑對兩國學術、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1) 由於書籍的互贈, 異域他國的學術、文學得以在他國得到一定的程度的流傳。2) 書籍的流傳對他国文人瞭解書籍作者的心志、節操等, 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使得受贈者的眼界、視野得到了擴充。3) 書籍的流傳, 有利
Bibliography:http://newcms.kmu.ac.kr/actakoreana/index.do
ISSN:1738-8902
2671-7492
DOI:10.18399/actako.2017..6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