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期太湖流域先民的择址与生业——以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为中心

新石器时代先民往往倾向于在其特定取食方式下资源最集中的地点择址营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史前生业经济、稻作农业起源等课题提供了丰富研究资料,其生业行为则反映了先民取食能力与遗址资源条件之间的影响作用。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早期,渔猎采集定居者在择址营生时,周边是否有足够宽阔的水域环境是其首要考量因素,这种环境为他们尝试将自然洼地或小坑改造为小型稻田提供了先天便利。到了马家浜中晚期,先民只能利用土壤肥沃且不易渗漏的小洼坑种稻,当时尚在襁褓中的稻作生业随时有消失的风险。至崧泽中期时,先民已掌握稳定稻作的方法,稻作开始成为部分人群的主食。依托稻作农...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农业考古 pp. 5 - 12
Main Authors 吴京达, 郭立新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01.07.2024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6-2335

Cover

Loading…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新石器时代先民往往倾向于在其特定取食方式下资源最集中的地点择址营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史前生业经济、稻作农业起源等课题提供了丰富研究资料,其生业行为则反映了先民取食能力与遗址资源条件之间的影响作用。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早期,渔猎采集定居者在择址营生时,周边是否有足够宽阔的水域环境是其首要考量因素,这种环境为他们尝试将自然洼地或小坑改造为小型稻田提供了先天便利。到了马家浜中晚期,先民只能利用土壤肥沃且不易渗漏的小洼坑种稻,当时尚在襁褓中的稻作生业随时有消失的风险。至崧泽中期时,先民已掌握稳定稻作的方法,稻作开始成为部分人群的主食。依托稻作农耕经济的推广以及人工堆筑土台技术之发明,崧泽先民在低洼的大平原地区择址营居时拥有更强主观能动性,客观上推动了其对太湖乎原的开拓。
ISSN:1006-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