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乡村“三生”系统发展时空分异与优化决策
为了因地施策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以山东省为例,构建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的"三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耦合模型开展县域乡村"三生"系统优化决策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乡村"三生"系统具有东北-西南地域分异特征,75.82%的县域乡村子系统处在磨合耦合阶段,乡村可持续性和协调性有待加强。乡村"三生"系统发展功能区具体分为低等协调持续发展区、中协调低持续发展区、低协调中持续发展区、中等协调持续发展区、高协调中持续发展区和高等协调持续发展区等六种类型,以中低协调发展区为主,占总量的7...
Saved in:
Published in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Vol. 38; no. 3; pp. 523 - 536 |
---|---|
Main Authors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10.05.2021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2095-6819 2095-6819 |
Cover
Summary: | 为了因地施策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以山东省为例,构建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的"三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耦合模型开展县域乡村"三生"系统优化决策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乡村"三生"系统具有东北-西南地域分异特征,75.82%的县域乡村子系统处在磨合耦合阶段,乡村可持续性和协调性有待加强。乡村"三生"系统发展功能区具体分为低等协调持续发展区、中协调低持续发展区、低协调中持续发展区、中等协调持续发展区、高协调中持续发展区和高等协调持续发展区等六种类型,以中低协调发展区为主,占总量的72.6%。不同类型县域乡村"三生"系统功能区,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鲁西南平原农区等低水平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提高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胶东半岛等中等地区以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为主,形成特色产业品牌;鲁北的高等协调地区以科学发展与示范建设为主,构建成熟乡村发展模式。乡村"三生"系统以耦合协调机理为依据,科学划分县域乡村发展功能区,对县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乡村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
ISSN: | 2095-6819 2095-6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