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纳比雷地区高镁闪长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P57%P59%P581; 新几内亚中央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造山带,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斑岩型铜金成矿带.位于新几内亚中央造山带中部偏西北的印度尼西亚纳比雷地区发现有一套高镁闪长岩岩体发育,为详细研究与大洋俯冲有关的岩浆过程和成矿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记录.通过野外观察以及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该高镁闪长岩以细粒角闪石和斜长石为主,未发现橄榄石捕虏体或捕虏晶;岩石具有较高的MgO含量(质量分数,下同)(4.51%~10.88%)、Yb含量((1.16~2.69)×10-6)及Y含量((11.68~25.09)×10-6),高的Mg#值(50.07~72.5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
Saved in:
Published in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Vol. 44; no. 3; pp. 499 - 512 |
---|---|
Main Authors | ,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临沂大学 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山东临沂 276005%河北工程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013
01.05.2022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临沂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自然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013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672-6561 |
DOI | 10.19814/j.jese.2022.04042 |
Cover
Summary: | P57%P59%P581; 新几内亚中央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造山带,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斑岩型铜金成矿带.位于新几内亚中央造山带中部偏西北的印度尼西亚纳比雷地区发现有一套高镁闪长岩岩体发育,为详细研究与大洋俯冲有关的岩浆过程和成矿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记录.通过野外观察以及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该高镁闪长岩以细粒角闪石和斜长石为主,未发现橄榄石捕虏体或捕虏晶;岩石具有较高的MgO含量(质量分数,下同)(4.51%~10.88%)、Yb含量((1.16~2.69)×10-6)及Y含量((11.68~25.09)×10-6),高的Mg#值(50.07~72.5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相对低的Sr/Y和La/Yb值;结合较为一致的Nb/La、U/Nb、Th/La和U/Th值,表明其可能是由俯冲沉积物熔体与上覆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并经历分离结晶作用演化而来,这一过程伴随了大量H2 O和流体的释放,增加了氧逸度;高镁安山岩/闪长岩形成环境与斑岩型铜金矿床类似,与斑岩型铜金矿床具有紧密的亲和关系,是大型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标志,而纳比雷地区高镁闪长岩已发现具有铜金矿化的发育,表明该地区具有寻找大型铜金矿床的潜力. |
---|---|
ISSN: | 1672-6561 |
DOI: | 10.19814/j.jese.2022.04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