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云特征数据集及我国雷暴活动特征
基于FY-2E气象卫星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BB)和云分类数据(CLC)及全球闪电探测网(WWLLN)闪电数据,通过对TBB不超过-32℃的云区进行椭圆拟合,定义1h内上述云区或椭圆区域有WWLLN闪电发生的个例为雷暴云,获得雷暴云时间、位置、形态、结构、闪电活动等特征参量,构建雷暴云特征数据集,并基于该数据集初步分析了我国陆地和毗邻海域的雷暴活动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东、中部和南海雷暴最为活跃,华北和东北地区是北方雷暴活动较强的区域.雷暴活动时间变化海陆差异明显,陆地雷暴活动峰值出现在68月,南海雷暴活动一个峰值出现在5月左右,另一峰值出现在8月后,且纬度越低出现越晚.陆地大...
Saved in:
Published in | 应用气象学报 Vol. 32; no. 3; pp. 358 - 369 |
---|---|
Main Authors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81
01.05.2021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001-7313 |
DOI | 10.11898/1001-7313.20210308 |
Cover
Loading…
Summary: | 基于FY-2E气象卫星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BB)和云分类数据(CLC)及全球闪电探测网(WWLLN)闪电数据,通过对TBB不超过-32℃的云区进行椭圆拟合,定义1h内上述云区或椭圆区域有WWLLN闪电发生的个例为雷暴云,获得雷暴云时间、位置、形态、结构、闪电活动等特征参量,构建雷暴云特征数据集,并基于该数据集初步分析了我国陆地和毗邻海域的雷暴活动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东、中部和南海雷暴最为活跃,华北和东北地区是北方雷暴活动较强的区域.雷暴活动时间变化海陆差异明显,陆地雷暴活动峰值出现在68月,南海雷暴活动一个峰值出现在5月左右,另一峰值出现在8月后,且纬度越低出现越晚.陆地大部分地区雷暴活动在14:00-20:00(北京时)达到峰值,毗邻海域雷暴活动峰值主要出现在早上.雷暴云TBB不超过-32℃面积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峰值区间位于1×103~1×104 km2,平均值为3.0×104 km2.南海雷暴云面积最大,陆地上大于雷暴云面积平均值1.2×105 km2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我国地形的第一阶梯和柴达木盆地. |
---|---|
ISSN: | 1001-7313 |
DOI: | 10.11898/1001-7313.20210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