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叠加变形分析

P542+.2;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侏罗系地层发育典型的区域性叠加褶皱,记录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在区域性构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解析,确定了两期构造缩短变形过程;同时运用层间滑动断层运动学分析,结合构造筛分,获得两期同构造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应力场;综合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提出科学山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两期构造演化过程.中—晚侏罗世(J2—J3)受NW—SE向构造挤压作用控制,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发生NW—SE向构造缩短变形,形成NE—SW向的褶皱构造与相关的逆冲断层,同时控制了中—上侏罗统沉积.这期构造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汇聚与太平洋板块NW...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Vol. 41; no. 2; pp. 209 - 224
Main Authors 程永志, 施炜, 赵国春, 王天宇, 杨谦, 秦翔, 张宇, 刘晓波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自然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01.03.201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672-6561
DOI10.3969/j.issn.1672-6561.2019.02.007

Cover

Loading…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P542+.2;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侏罗系地层发育典型的区域性叠加褶皱,记录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在区域性构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解析,确定了两期构造缩短变形过程;同时运用层间滑动断层运动学分析,结合构造筛分,获得两期同构造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应力场;综合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提出科学山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两期构造演化过程.中—晚侏罗世(J2—J3)受NW—SE向构造挤压作用控制,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发生NW—SE向构造缩短变形,形成NE—SW向的褶皱构造与相关的逆冲断层,同时控制了中—上侏罗统沉积.这期构造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汇聚与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联合作用的结果.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晚期(N21—N2)挤压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构造挤压,导致NW—SE向褶皱构造发育,并叠加在早期NE—SW向构造之上,形成区域性叠加褶皱.区域构造分析表明,这期构造缩短变形是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构造响应.上述研究为重建鄂尔多斯地块西缘陆内变形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ISSN:1672-6561
DOI:10.3969/j.issn.1672-6561.2019.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