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颅骨表面解剖标志的成人乙状窦后入路关键孔定位

目的 探讨通过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较易显露的颅骨表面解剖标志建立的坐标系在关键孔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数据库内80例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患者计160侧颅骨薄层CT资料并三维成像,以二腹肌沟顶点(A点)、颞鳞与顶乳缝交点(B点)和星点(C点)构建影像学模型并探寻关键孔定位规律.再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行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的60例患者(三叉神经痛33例、面肌痉挛25例、舌咽神经痛2例),随机分为重建组、非重建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重建组术中构建坐标系后,以术前影像学模型模拟的关键孔圆心定位关建孔;非重建组术中...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Vol. 22; no. 12; pp. 1079 - 1085
Main Authors 付涛, 惠志强, 宋杰, 黄健, 许鹏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276400 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01.12.2022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Cover

Loading…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目的 探讨通过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较易显露的颅骨表面解剖标志建立的坐标系在关键孔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数据库内80例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患者计160侧颅骨薄层CT资料并三维成像,以二腹肌沟顶点(A点)、颞鳞与顶乳缝交点(B点)和星点(C点)构建影像学模型并探寻关键孔定位规律.再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行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的60例患者(三叉神经痛33例、面肌痉挛25例、舌咽神经痛2例),随机分为重建组、非重建组和对照组(各20例),重建组术中构建坐标系后,以术前影像学模型模拟的关键孔圆心定位关建孔;非重建组术中构建坐标系后,根据影像学模型关键孔定位规律定位关键孔圆心;对照组术中不构建坐标系,以星点为关键孔圆心定位关建孔,均常规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24 h内构建影像学模型,测量骨窗面积、骨质缺损面积、术中实际关键孔圆心(R0点)与理想关键孔圆心(R点)的距离(D值).结果 基于影像科数据库内80例患者(160侧)的影像学模型显示,以二腹肌沟顶点(A点)、颞鳞与顶乳缝交点(B点)和星点(C点)建立坐标系后,R点坐标平均为[(4.60±3.89)mm,(4.88±4.14)mm],近似坐标点为(5 mm,5mm);颞鳞与顶乳缝交点-二腹肌沟顶点连线与乙状窦沟上曲段重合率为93.13%(149/160)、与乙状窦沟上曲段和垂直段重合率为71.25%(114/160),颞鳞与顶乳缝交点-星点连线与横窦沟重合率为95.63%(153/160).基于60例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模型和术中所见显示,3组患者骨窗面积、骨质缺损面积、D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重建组和非重建组骨窗面积、骨质缺损面积和D值小于对照组(均P<0.01),重建组骨窗面积(P=0.009)和D值(P=0.000)亦小于非重建组.结论 在不具备术前颅骨三维CT重建的条件下,以二腹肌沟顶点(A点)、颞鳞与顶乳缝交点(B点)和星点(C点)建立坐标系,以坐标点(5 mm,5 mm)为关键孔圆心形成骨窗,可以较好定位关键孔.
ISSN:1672-6731
DOI:10.3969/j.issn.1672-6731.2022.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