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视角下中国省域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特征分析
F326.11; 绿色发展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衡量绿色生产率是探索粮食绿色增产方式的有效途径.本文在考虑粮食种植生态价值(ESV)的基础上,运用全局要素生产率指数(GML)和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SBM)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切入,测算1997—2019年中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投入产出冗余率,并采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局和局部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粮食种植生态价值降低0.39%,由1997年的6471.57亿元下降到2019年的6446.16亿元,损失25.41亿元,其中东北、中部、西南地区有所提升,而东部地区、西北地区有所下...
Saved in:
Published in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Vol. 29; no. 10; pp. 1786 - 1799 |
---|---|
Main Authors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南昌 330013
2021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2096-6237 |
DOI | 10.13930/j.cnki.cjea.210106 |
Cover
Summary: | F326.11; 绿色发展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衡量绿色生产率是探索粮食绿色增产方式的有效途径.本文在考虑粮食种植生态价值(ESV)的基础上,运用全局要素生产率指数(GML)和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SBM)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切入,测算1997—2019年中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投入产出冗余率,并采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局和局部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粮食种植生态价值降低0.39%,由1997年的6471.57亿元下降到2019年的6446.16亿元,损失25.41亿元,其中东北、中部、西南地区有所提升,而东部地区、西北地区有所下降;2)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60%,由1997年的0.9754上升到2019年的1.0990,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1.0308),而技术效率(0.9973)的带动作用较弱;3)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有效省(市)占比从1997年的9.68%提升至2019年的67.74%,在时空上呈现以东部为主,并逐期向东北-中部-西北发展的格局;4)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无效省(市)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农膜使用量和碳排放量存在冗余;5)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向中部、西南部高效率区集聚的空间特征,并且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强.基于此,提倡要充分认识粮食生产活动的正负外部性,严格管控农地非粮、非农化现象,并促进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及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
---|---|
ISSN: | 2096-6237 |
DOI: | 10.13930/j.cnki.cjea.21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