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主体协同的县域耕地质量调控模式与整治时序分区

F323.21; 基于耕地利用与保护过程中多元主体协同的综合视角构建耕地质量调控模式,探索耕地质量整治时序分区及其具体应用模式,对合理有序地开展耕地资源整治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华北集约化农区曲周县为研究区,在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位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识别耕地质量障碍因子,并结合耕地质量建设主体动力特征,从主体和客体协同视角构建耕地质量调控模式,进而基于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划分耕地质量整治分区,探索不同分区耕地质量调控模式的具体应用及其整治时序.结果表明:1)曲周县耕地质量以高等和中等为主,共占耕地总面积的77.42%,平均等级为2.54,总体处于高等质量和中等质量之间,但耕地质量...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农业工程学报 Vol. 39; no. 21; pp. 232 - 245
Main Authors 孙晓兵, 蔡为民, 孔祥斌, 李全峰, 赵晶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天津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87%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哈尔滨 150030 01.11.2023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Cover

Loading…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F323.21; 基于耕地利用与保护过程中多元主体协同的综合视角构建耕地质量调控模式,探索耕地质量整治时序分区及其具体应用模式,对合理有序地开展耕地资源整治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华北集约化农区曲周县为研究区,在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位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识别耕地质量障碍因子,并结合耕地质量建设主体动力特征,从主体和客体协同视角构建耕地质量调控模式,进而基于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划分耕地质量整治分区,探索不同分区耕地质量调控模式的具体应用及其整治时序.结果表明:1)曲周县耕地质量以高等和中等为主,共占耕地总面积的77.42%,平均等级为2.54,总体处于高等质量和中等质量之间,但耕地质量局部呈现显著的正向集聚性;2)曲周县耕地质量各个指标不同障碍度等级的面积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有机质含量、地下水埋深、灌溉保证率、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全氮、有效磷和土体构型;3)基于政府、农户、村集体、企业、高校等不同主体建设动力,以耕地质量主要障碍因子整治为基本导向,从主导、核心、参与、指导、纽带等角度分析政府、农户、企业、高校、村集体等主体在生长条件、肥力水平、生产条件、水盐状况等不同维度的作用,从调控维度、调控指标、调控措施和调控主体等层面综合构建曲周县耕地质量总体调控模式;4)曲周县耕地质量可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重点建设区、潜在建设区和一般建设区四个整治分区,提出了耕地质量调控模式在不同整治分区的具体应用,制定了优先区近期建设、重点区中期建设、潜在区远期建设和一般区长期建设的耕地质量整治时序.该研究基于多元主体协同视角构建县域尺度耕地质量调控模式和识别耕地质量整治时序,可为市级和省级等不同尺度构建耕地质量调控模式与制定耕地质量整治时序提供基础依据.
ISSN:1002-6819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