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F301.24; 探索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耕地保护的前提,分析下辽河平原区2000-2020年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可以为该地区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与防止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以下辽河平原区为研究区域,结合社会经济数据,运用ArcGIS 10.2空间叠加分析,计算耕地非农化面积,采用重心迁移模型、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并探讨其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
Saved in:
Published in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Vol. 32; no. 8; pp. 1420 - 1431 |
---|---|
Main Authors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沈阳 110866%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沈阳 110866
01.08.2024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2096-6237 |
DOI | 10.12357/cjea.20240171 |
Cover
Loading…
Summary: | F301.24; 探索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耕地保护的前提,分析下辽河平原区2000-2020年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可以为该地区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与防止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以下辽河平原区为研究区域,结合社会经济数据,运用ArcGIS 10.2空间叠加分析,计算耕地非农化面积,采用重心迁移模型、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并探讨其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面积和非农化率呈现周期性波动,耕地非农化总面积为2201.52 km2,耕地非农化率为7.11%.2)在空间分布上,耕地非农化的重心主要从辽中区向东北方向迁移至于洪区,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核密度最大值1657.3,主要在于洪区、浑南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附近;耕地非农化的次集中区域为新民市和昌图县,其核密度最大值分别为1033.18和1018.49.3)在驱动因素上,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影响依次为农业机械总动力>户籍人口>城镇人口>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粮食产量>第二产业增加值,交互作用探测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关系.综合来看,耕地非农化是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结果.鉴于此,本文建议通过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挖掘农村居民点利用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治理耕地非农化. |
---|---|
ISSN: | 2096-6237 |
DOI: | 10.12357/cjea.20240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