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及优化策略
X321%F301.2; 把握生态安全格局动态变化的趋势和特征,识别亟需修复的生态区域,对维系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并叠加国家自然保护区筛选生态源地,使用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区和生态障碍区,构建黄河中游地区 2000-2020年的生态安全格局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源地的数量和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东部盆地和山区分布密集,西部高原分布较为稀疏.生态廊道由 2000年的96条演变为 2020年的 103条,密集分布在山地广布的东部,西部生态廊道稀疏且跨越距离较长.生态夹点区面积保持稳定,障碍区面积呈小幅下降趋势,夹点区和...
Saved in:
Published in | 农业工程学报 Vol. 40; no. 19; pp. 231 - 239 |
---|---|
Main Authors |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封 475004%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太原 03000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01.10.2024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002-6819 |
DOI | 10.11975/j.issn.1002-6819.202405059 |
Cover
Summary: | X321%F301.2; 把握生态安全格局动态变化的趋势和特征,识别亟需修复的生态区域,对维系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并叠加国家自然保护区筛选生态源地,使用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区和生态障碍区,构建黄河中游地区 2000-2020年的生态安全格局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源地的数量和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东部盆地和山区分布密集,西部高原分布较为稀疏.生态廊道由 2000年的96条演变为 2020年的 103条,密集分布在山地广布的东部,西部生态廊道稀疏且跨越距离较长.生态夹点区面积保持稳定,障碍区面积呈小幅下降趋势,夹点区和障碍区以源地和廊道连接的区域及廊道的中间位置分布最为密集.生态安全格局呈现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格局,夹点保护区在西部廊道稀疏区域变动频繁,障碍修复区集中分布在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盆地或平原,源地保护区稀疏的区域更需要稳定的"中转站"以维持长距离的廊道连接,廊道数量和长度呈增加趋势,生态安全格局整体朝着良好方向发展.黄河中游地区东部和西部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差异是由东部集中分布的高强度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与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共同作用所导致的.针对黄河中游生态安全格局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实际生态状况,提出了保护与修复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等生态要素的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中游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及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与借鉴. |
---|---|
ISSN: | 1002-6819 |
DOI: | 10.11975/j.issn.1002-6819.202405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