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整治下榆林土地利用及土壤有机质时空分异特征

S288; 毛乌素沙地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针对其在榆林境内的沙地整治利用取得显著成效,也对土壤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探究沙地不同整治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该研究选取榆林市显性沙地,利用多光谱遥感影像及相关光谱指数,结合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通过XGBoost机器学习方法,反演1990—202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通过半变异函数揭示了其空间变异性,厘清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30 a间榆林5460 km2沙地中超过半数得到整治和利用,沙地-草地是最主要的地类转变方式,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迅速;沙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但整体呈现先增加...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农业工程学报 Vol. 38; no. 24; pp. 207 - 217
Main Authors 孙欣琪, 张蚌蚌, 柴朝卿, 牛文浩, 于强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 712100 01.12.202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凌 712100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Cover

Loading…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S288; 毛乌素沙地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针对其在榆林境内的沙地整治利用取得显著成效,也对土壤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探究沙地不同整治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该研究选取榆林市显性沙地,利用多光谱遥感影像及相关光谱指数,结合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通过XGBoost机器学习方法,反演1990—202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通过半变异函数揭示了其空间变异性,厘清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30 a间榆林5460 km2沙地中超过半数得到整治和利用,沙地-草地是最主要的地类转变方式,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迅速;沙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但整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有机质均值由0.34%增长至0.79%,近10年降低至0.51%;榆林沙区土壤有机质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起初,人为利用对其有积极作用,但随着沙地的利用强度增大,对土壤有机质产生负向作用,进而致使其含量下降,面临土地退化危机.建议加强退化林草的修复改良,放缓建设用地开发力度,研究以期为沙地整治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保护榆林沙地土壤环境安全.
ISSN:1002-6819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22.2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