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和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O383%R741;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blast-induc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bTBI)是由爆炸时的冲击波对颅脑造成的损伤效应,伤者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躯体和行为障碍以及远期认知功能损害,是战时最常见的脑损伤类型.bTBI的发生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作用于头部表面并在颅内传播,造成颅脑弥漫性损伤,从病理学层面可将bTBI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冲击波的机械致伤效应会造成脑内结构的原发性受损,通常不可逆,只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伤害.原发性损伤可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继发性级联反应,包括突触功能障碍、兴奋性毒性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脑膜淋巴系统...
Saved in:
Published in | 爆炸与冲击 Vol. 44; no. 12; pp. 23 - 40 |
---|---|
Main Authors | ,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衰老与脑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2%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创伤与化学中毒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2
01.12.2024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衰老与脑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2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老年心脑血管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2 陆军军区大学大坪医院战创伤医学中心,重庆 400042%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创伤与化学中毒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2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创伤与化学中毒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2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001-1455 |
DOI | 10.11883/bzycj-2024-0179 |
Cover
Summary: | O383%R741;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blast-induc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bTBI)是由爆炸时的冲击波对颅脑造成的损伤效应,伤者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躯体和行为障碍以及远期认知功能损害,是战时最常见的脑损伤类型.bTBI的发生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作用于头部表面并在颅内传播,造成颅脑弥漫性损伤,从病理学层面可将bTBI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冲击波的机械致伤效应会造成脑内结构的原发性受损,通常不可逆,只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伤害.原发性损伤可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继发性级联反应,包括突触功能障碍、兴奋性毒性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脑膜淋巴系统功能障碍、神经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反应、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淀粉样蛋白-β病理改变等,可持续至伤后数天甚至慢性阶段,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干预的时间窗.轻度bTBI临床表现异质性高,影像学表现常呈阴性,早期诊断困难.但近年来bTBI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取得长足进展,包括泛素C末端水解酶L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轻链、磷酸化tau蛋白、髓鞘碱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 钙结合蛋白B和其他新兴生物标志物等,有望成为影像学阴性的bTB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综上,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关于bTBI的发生机制和生物标志物研究的前沿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探索bTBI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策略和干预靶点提供新思路. |
---|---|
ISSN: | 1001-1455 |
DOI: | 10.11883/bzycj-2024-0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