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沿岸日本鳀幼鱼渔业兼捕鱼类的DNA条形码鉴定

S932.4; 为全面了解日本鳀幼鱼渔业兼捕种类,探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CO Ⅰ)基因片段在幼鱼鉴定方面的有效性,本实验采用DNA条形码辅助形态分类的方法,以2021年浙江沿岸日本鳀幼鱼渔业兼捕所得192尾鱼为研究对象进行条形码研究,最终鉴定出48种鱼类,隶属2纲11目36科46属,其中46个种类鉴定到种,2个种类鉴定到属,并成功鉴别11个形态学误判鱼种.研究共获得152条CO Ⅰ序列,平均长度为654 bp(634~656 bp);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252 3)为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03 4)的74倍,表明基于CO Ⅰ基因可以有效鉴定幼鱼;自动条形码间隙检索ABGD分析产...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水产学报 Vol. 48; no. 10; pp. 94 - 106
Main Authors 王乙婷, 朱文斌, 张亚洲, 王业辉, 贾程豪, 陈治, 高天翔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浙江舟山 316022%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 316021%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 266003%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 2024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0-0615
DOI10.11964/jfc.20221113788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S932.4; 为全面了解日本鳀幼鱼渔业兼捕种类,探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CO Ⅰ)基因片段在幼鱼鉴定方面的有效性,本实验采用DNA条形码辅助形态分类的方法,以2021年浙江沿岸日本鳀幼鱼渔业兼捕所得192尾鱼为研究对象进行条形码研究,最终鉴定出48种鱼类,隶属2纲11目36科46属,其中46个种类鉴定到种,2个种类鉴定到属,并成功鉴别11个形态学误判鱼种.研究共获得152条CO Ⅰ序列,平均长度为654 bp(634~656 bp);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252 3)为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03 4)的74倍,表明基于CO Ⅰ基因可以有效鉴定幼鱼;自动条形码间隙检索ABGD分析产生48个OTUs,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基于CO Ⅰ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同一种类的个体均聚为一支,物种可以有效区分,但在科级和目级水平的聚类关系不清晰,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表明,DNA条形码可作为鉴定浙江沿岸日本鳀幼鱼渔业兼捕鱼类的有效方法,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不足.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物种识别工具,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渔业资源评估中鱼种组成的准确性.研究结果为浙江沿岸鱼类多样性及产卵洄游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日本鳀幼鱼渔业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ISSN:1000-0615
DOI:10.11964/jfc.20221113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