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南地区煤成石墨的控制因素与成矿区带划分

P618.11%P619.252; 石墨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煤成石墨是由煤层变质而成的一种隐晶质石墨.闽西南地区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具有良好的煤成石墨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对闽西南地区不同演化程度的煤-煤成石墨微观结构特征的研究,认为煤向石墨演化中芳香碳层间距的逐渐减小和结构缺陷逐渐消亡的两个过程并非呈线性变化,由此以碳层间距d002和拉曼参数R2将其划分为煤成石墨(Ⅰ类)、煤成半石墨(Ⅱ1和Ⅱ2类)、石墨化无烟煤(Ⅲ类)和高变质无烟煤(Ⅳ类)4种类型,并提出了划分煤成石墨类型的模板.煤成石墨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岩浆-构造活动的制约,由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为煤的石墨化提供热能,政和—...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煤炭学报 Vol. 45; no. 8; pp. 2865 - 2871
Main Authors 王路, 曹代勇, 丁正云, 陈泉霖, 邓瑞锦, 林晓炎, 李阳, 杜欣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福建省煤田地质局福建省煤田地质勘查院,福建福州350005 01.08.2020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0253-9993
DOI10.13225/j.cnki.jccs.2019.0690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P618.11%P619.252; 石墨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煤成石墨是由煤层变质而成的一种隐晶质石墨.闽西南地区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具有良好的煤成石墨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对闽西南地区不同演化程度的煤-煤成石墨微观结构特征的研究,认为煤向石墨演化中芳香碳层间距的逐渐减小和结构缺陷逐渐消亡的两个过程并非呈线性变化,由此以碳层间距d002和拉曼参数R2将其划分为煤成石墨(Ⅰ类)、煤成半石墨(Ⅱ1和Ⅱ2类)、石墨化无烟煤(Ⅲ类)和高变质无烟煤(Ⅳ类)4种类型,并提出了划分煤成石墨类型的模板.煤成石墨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岩浆-构造活动的制约,由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为煤的石墨化提供热能,政和—大埔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成为煤成石墨的主要控矿断裂,一系列推覆、滑覆等断裂和褶皱构造与岩浆热作用构成了封闭式、半开放-半封闭式和开放式的成矿构造-热环境条件,由此造就了闽西南地区煤成石墨成矿和分布的差异性.依据不同类型煤成石墨的分布,结合煤成石墨成矿的控制因素,划分出了闽西南地区大田—漳平(Ⅰ1)和永安—安溪(Ⅰ2)两条煤成石墨成矿区带,其中包括可坑—乌坑成矿亚区(Ⅱ1)、永安—大田成矿亚区(Ⅱ2)、长凹成矿亚区(Ⅱ3)、安溪成矿亚区(Ⅱ4)4个煤成石墨成矿亚区.
ISSN:0253-9993
DOI:10.13225/j.cnki.jccs.2019.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