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探测卫星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与地震预测应用研究项目及研究进展

地震监测预警和预测预报是当前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所面临的最艰巨的问题之一,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安全与国计民生的亟待攻克的科学难题。为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科学研究水平,推进地震监测预测能力建设,我国于世纪之交提出了建立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战略发展思路,并希望突破三维地球物理场获取能力瓶颈,发展地球多圈层耦合模型,通过卫星观测获取全球大地震的震例信息,以有效推进地震监测预测科学探索。地球物理卫星探测作为天基平台成为地震立体监测预测科学探索的新的重要方向。2018年2月我国首颗地球物理场卫星电磁监测试验卫星ZH1(01)成功发射入轨,并顺利通过在轨测试。针对我国电磁卫星数据处理技术接近国际并跑状态,重力卫星数...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地震科学进展 Vol. 52; no. 1; p. 1
Main Authors 申旭辉, 黄建平, 林剑, 罗志才, 乐会军, 吴立新, 张学民, 崔静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English
Published Beijing Editorial Office of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s 01.01.2022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2096-7780
DOI10.19987/j.dzkxjz.2021-103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地震监测预警和预测预报是当前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所面临的最艰巨的问题之一,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安全与国计民生的亟待攻克的科学难题。为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科学研究水平,推进地震监测预测能力建设,我国于世纪之交提出了建立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战略发展思路,并希望突破三维地球物理场获取能力瓶颈,发展地球多圈层耦合模型,通过卫星观测获取全球大地震的震例信息,以有效推进地震监测预测科学探索。地球物理卫星探测作为天基平台成为地震立体监测预测科学探索的新的重要方向。2018年2月我国首颗地球物理场卫星电磁监测试验卫星ZH1(01)成功发射入轨,并顺利通过在轨测试。针对我国电磁卫星数据处理技术接近国际并跑状态,重力卫星数据处理尚处于跟踪研究阶段,全球地磁场建模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电离层建模技术达到国际并跑水平的问题,以及多圈层耦合的地球物理场多参量综合分析面临的科学问题。本项目开展了星载电磁场、电离层数据处理与定标校验技术、星载重力场数据处理技术、全球/区域地球物理场精细建模技术、地球物理场多参量综合分析与地震异常识别技术的研究,实现了相应算法和模块的研发,建立了全球地球物理场模型和主要地震震例特征库及样本库,构建了卫星地震监测预测应用平台,完成全球及中国强震震例积累,并在川滇地区开展地震监测预测应用示范和震情跟踪检验,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成果体现在:取得新技术3个:①高精度三频信标电离层反演技术;②VLF电波FDTD传播模型;③星载重力梯度数据的精细处理技术。新方法3个:①高精度磁场数据的优化处理方法;②卫星磁场扰动信号提取算法;③卫星多参量综合分析方法。新产品3个:①全球主磁场模型,成功纳入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IGRF2020.0,为全球地球物理场建模百年来首个中国模型;②全球三维电离层电子密度模型;③全球时变重力场模型。新理论1项:多源异质地震异常信息融合与异常识别。新平台1个:卫星地震监测预测应用平台。
Bibliography:ObjectType-Article-1
SourceType-Scholarly Journals-1
ObjectType-Feature-2
content type line 14
ISSN:2096-7780
DOI:10.19987/j.dzkxjz.2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