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拾遗》的文体美学及其引发的文体焦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茅盾从香港转移到桂林.《劫后拾遗》是他到达桂林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在传播过程中,《劫后拾遗》经历了从文学文体到新闻文体的认知流变.笔者认为,"速写小说"的命名不仅可以较为贴切地概括《劫后拾遗》的文体美学,也能够较为有效地解释这种文体焦虑的深层原因.作为"速写小说"在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形态,《劫后拾遗》既是二三十年代流行一时的"速写"文体在消解自身独立性后发展的文学一脉,也是抗战时代语境复苏"速写"文体、催生美学新质的产物....
Saved in:
Published in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24; no. 1; pp. 114 - 119 |
---|---|
Main Author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辽东学院
15.02.2022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Cover
Loading…
Summary: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茅盾从香港转移到桂林.《劫后拾遗》是他到达桂林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在传播过程中,《劫后拾遗》经历了从文学文体到新闻文体的认知流变.笔者认为,"速写小说"的命名不仅可以较为贴切地概括《劫后拾遗》的文体美学,也能够较为有效地解释这种文体焦虑的深层原因.作为"速写小说"在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形态,《劫后拾遗》既是二三十年代流行一时的"速写"文体在消解自身独立性后发展的文学一脉,也是抗战时代语境复苏"速写"文体、催生美学新质的产物. |
---|---|
ISSN: | 1672-8572 |
DOI: | 10.14168/j.issn.1672-8572.2022.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