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途径回顾性分析

目的 了解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为双相障碍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5年12月-2017年6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的22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包括发病年龄、首次就诊年龄、发作次数、家族史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诊断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 双相障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5.41±9.64)岁,首次就诊年龄(27.02±10.52)岁。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及混合发作三组患者的住院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8,P〈0.01)。首次发病即就诊者疾病发作次数与首次发病后未就诊者比较差异...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四川精神卫生 Vol. 31; no. 1; pp. 36 - 39
Main Author 周双桨;蔡焱煜;尚翠华;亓向前;张立刚;陈红梅;陈景旭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100096%长治市精神卫生中心,山西 长治,046012 2018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7-3256
DOI10.11886/j.issn.1007-3256.2018.01.009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目的 了解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为双相障碍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5年12月-2017年6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的22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包括发病年龄、首次就诊年龄、发作次数、家族史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诊断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 双相障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5.41±9.64)岁,首次就诊年龄(27.02±10.52)岁。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及混合发作三组患者的住院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8,P〈0.01)。首次发病即就诊者疾病发作次数与首次发病后未就诊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首次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的患者在发病次数相对较少时便被确诊(P〈0.01)。首次就诊于精神科专科医院的患者使用情感稳定剂的人数与首次就诊于非精神科专科医院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1)。结论 首次发病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的患者应用情感稳定剂的人数较首次就诊于非精神专科医院多,且在发病次数较少时被确诊。
Bibliography:51-1457/R
ISSN:1007-3256
DOI:10.11886/j.issn.1007-3256.2018.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