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滩相储层孔隙演化特征

通过岩石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滩相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储层孔隙形成、保存的主要成岩作用进行详细研究,并结合烃类充注期次,探讨滩相储层的孔隙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鲕粒灰岩为主,粒问溶孔和粒内溶孔等次生孔隙构成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孔隙的形成受泥晶化、溶蚀、胶结充填、压实压溶、构造破裂等多种成岩作用影响,其中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储层次生孔隙形成的关键,I期埋藏溶蚀作用为烃类充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储集场所,而大气淡水方解石胶结作用则对次生孔隙保存起到明显的破坏作用: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经历了石油充注前形成溶孔且孔隙增减交替变化、油向气转化期溶孔孔隙减...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40; no. 1; pp. 10 - 17
Main Author 刘景东 刘光祥 韦庆亮 袁国伟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18 2016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8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673-5005
DOI10.3969/j.issn.1673-5005.2016.01.002

Cover

Loading…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通过岩石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滩相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储层孔隙形成、保存的主要成岩作用进行详细研究,并结合烃类充注期次,探讨滩相储层的孔隙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鲕粒灰岩为主,粒问溶孔和粒内溶孔等次生孔隙构成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孔隙的形成受泥晶化、溶蚀、胶结充填、压实压溶、构造破裂等多种成岩作用影响,其中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储层次生孔隙形成的关键,I期埋藏溶蚀作用为烃类充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储集场所,而大气淡水方解石胶结作用则对次生孔隙保存起到明显的破坏作用: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经历了石油充注前形成溶孔且孔隙增减交替变化、油向气转化期溶孔孔隙减少、油向气转化后形成裂缝、溶孔且孔隙缓慢增加3个阶段。
Bibliography:37-1441/TE
ISSN:1673-5005
DOI:10.3969/j.issn.1673-5005.2016.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