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特有种疏花水柏枝的保护遗传学研究

采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对三峡库区特有种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的13个自然居群和1个人工迁地保护居群的等位酶遗传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检测了5个酶系统,得到13个等位酶位点,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疏花水柏枝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态位点比率P=78.7%,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1.8,平均预期杂合度He=0.317,高于中国植物特有种的平均水平,且群体中杂合基因型个体偏多;其遗传变异主要发生于居群内(84.86%),居群间又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Gst=0.1514),居群间平均基因流Nm=1.401,居群间遗传距离为0.00...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Sheng wu duo yang xing Vol. 11; no. 2; pp. 109 - 117
Main Author 李作洲 王传华 等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人民政府,湖北五峰,443408 2003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武汉,430074%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武汉,430074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5-0094
DOI10.3321/j.issn:1005-0094.2003.02.003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采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对三峡库区特有种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的13个自然居群和1个人工迁地保护居群的等位酶遗传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检测了5个酶系统,得到13个等位酶位点,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疏花水柏枝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态位点比率P=78.7%,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1.8,平均预期杂合度He=0.317,高于中国植物特有种的平均水平,且群体中杂合基因型个体偏多;其遗传变异主要发生于居群内(84.86%),居群间又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Gst=0.1514),居群间平均基因流Nm=1.401,居群间遗传距离为0.002-0.176;UPGMA聚类分析显示疏花水柏枝在三峡湖北境内的白水河--泄滩一带分为上游和下游2个居群组;武汉植物园迁地保护的混合居群基本保育了其遗传多样性总水平。在分析讨论疏花水柏枝遗传多样性与其繁育系统、生境及其起源进化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疏花水柏枝濒危的主要原因,推断其应为第四纪冰期影响后的古孑遗种。最后,在评价迁地保护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进一步保育的策略。
Bibliography:Q347
11-3247/Q
Q16
ISSN:1005-0094
DOI:10.3321/j.issn:1005-0094.2003.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