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汉水流域农作物结构研究
汉水流域横跨南北两大文化区,是南北考古学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本文采用简单统计与多元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量化角度来讨论史前时期汉水流域区域间农作物结构的异同。我们认为史前时期汉水流域考古遗址的农业结构存在着差异性。上游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粟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中游地区具有最高的农作物多样性,存在山地农业和平原农业等两种模式。山地农业模式以粟黍为主、水稻为辅,平原农业模式以水稻为主、粟黍为辅。平原模式类似下游江汉平原稻作农业区,但粟黍利用率相对更高。下游地区为典型稻作农业模式,水稻占比极高,辅以极小比例粟黍。...
Saved in:
Published in | 农业考古 no. 4; pp. 13 - 21 |
---|---|
Main Authors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26.08.2022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Cover
Loading…
Summary: | 汉水流域横跨南北两大文化区,是南北考古学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本文采用简单统计与多元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量化角度来讨论史前时期汉水流域区域间农作物结构的异同。我们认为史前时期汉水流域考古遗址的农业结构存在着差异性。上游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粟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中游地区具有最高的农作物多样性,存在山地农业和平原农业等两种模式。山地农业模式以粟黍为主、水稻为辅,平原农业模式以水稻为主、粟黍为辅。平原模式类似下游江汉平原稻作农业区,但粟黍利用率相对更高。下游地区为典型稻作农业模式,水稻占比极高,辅以极小比例粟黍。 |
---|---|
ISSN: | 1006-2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