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本:貴州苗族刺繡技藝傳承與地方社會

本文透過貴州黔東南州台江縣施洞與黔西南州貞豐苗族服飾之花樣本的民族誌田野調查,討論刺繡技藝如何做為構成社會關係集合的中介,且透過女性對這項物質的傳承,如何形塑女性在社群中的自我認同及角色扮演。同時,花樣本如何做為一種區分社會邊界與社會關係的表徵,以理解歷史變遷下,人群的流動性及適應性。從田野資料中可以看出花樣本的圖紋因為族群遷徙或通婚等社會關係締結的變化而改變,且反映了女性為融入不同社會環境,在自我調適的過程可以選擇被同化或異化。顯示花樣本在地域性、社會性與時間性之間錯綜複雜的交疊關係。本文認為本研究對於深入了解貴州苗族服飾的文化性與社會性,能提供進一步的理解。物質文化研究的難題在於物質本身,...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民俗曲藝 no. 192; pp. 97 - 165
Main Author 何兆華(Zhao-Hua Ho)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台灣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01.06.2016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Cover

Loading…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本文透過貴州黔東南州台江縣施洞與黔西南州貞豐苗族服飾之花樣本的民族誌田野調查,討論刺繡技藝如何做為構成社會關係集合的中介,且透過女性對這項物質的傳承,如何形塑女性在社群中的自我認同及角色扮演。同時,花樣本如何做為一種區分社會邊界與社會關係的表徵,以理解歷史變遷下,人群的流動性及適應性。從田野資料中可以看出花樣本的圖紋因為族群遷徙或通婚等社會關係締結的變化而改變,且反映了女性為融入不同社會環境,在自我調適的過程可以選擇被同化或異化。顯示花樣本在地域性、社會性與時間性之間錯綜複雜的交疊關係。本文認為本研究對於深入了解貴州苗族服飾的文化性與社會性,能提供進一步的理解。物質文化研究的難題在於物質本身,很難呈現地方社會的動態表徵。然而,人類學在理解物質性與社會互動之間的關係,已有長足的進展。施洞與貞豐民族誌的資料,不但顯示社會化與文明化的過程中,物質與語言二者交互的關係,更進一步地說明物質傳承的知識,並不一定是技術的後果,更可以有言說參與的空間。透過服裝的物質性,以及苗人運用語言做為動能的現象,恰好展現施洞文化企圖建立我群的具體文化表徵。
ISSN:1025-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