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與人文之源

經典的意義是未完成的,許多經典的意義聚焦於作者,作者不死。莊子就像許多經典的作者一樣,其思想不斷的生成, 可巫可佛,可文可史,甚至可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也可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當然也可儒。然而,莊子之於儒門並非純是後儒的重新建構,而是內在於《莊子》文本即有頑強的證據。「莊子儒門說」在莊子學史上絕不陌生,但在晚明,此說的內涵才頗細緻的展開。「莊子儒門說」的重點不在爭學派的歸屬,而在如何界定莊子思想的核心義。本文將從原始儒家的人文主義著眼,指出原始儒家的人文主義並非僅限於此世間的社會性,而是劉勰所說的「人文之元...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清華學報 Vol. 41; no. 4; pp. 587 - 620
Main Author 楊儒賓(Rur-Bin Yang)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台灣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01.12.2011
國立清華大學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0577-9170
DOI10.6503/THJCS.2011.41(4).01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經典的意義是未完成的,許多經典的意義聚焦於作者,作者不死。莊子就像許多經典的作者一樣,其思想不斷的生成, 可巫可佛,可文可史,甚至可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也可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當然也可儒。然而,莊子之於儒門並非純是後儒的重新建構,而是內在於《莊子》文本即有頑強的證據。「莊子儒門說」在莊子學史上絕不陌生,但在晚明,此說的內涵才頗細緻的展開。「莊子儒門說」的重點不在爭學派的歸屬,而在如何界定莊子思想的核心義。本文將從原始儒家的人文主義著眼,指出原始儒家的人文主義並非僅限於此世間的社會性,而是劉勰所說的「人文之元‧肇自太級」,亦即此人文主義建立在基源的存有論上。儒家主張的人文預設了一種存有的連續性,也預設了人間秩序有超越的源頭,由隱而顯,「顯」彰「隱」源。莊子強調主體的氣化性(遊乎天地之一氣)、語言性(卮言)、技藝性(技進乎道)、與世同構性(體盡無窮)。這種氣化日出的精神既是不斷遊化,但也不斷湧現新理, 亦即帶來新的「人文」。晚近質疑莊子人文說者,主要是從同一哲學與解構哲學的立場立論。本文認為人文、同一與解構三種立場不但不衝突,而且莊子的人文精神需要建立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因為人文精神如沒經過同一哲學此關卡,它是無源的,但它不能止於此同一狀態。同樣的,氣化主體需要瓦解意識二元對立的惰性結構,它的創化性才可源生不窮, 這種解構精神也可視為有益儒家人文精神的白血球功能,但它的價值位階不能超越莊子的創化性之地位。莊子人文-超人文-反人文三位一體的思想,恰可活化太受制於此世政教倫理導向的後期儒家價值體系,因為這種具有創造形式的氣化主體正是儒家人文主義的基礎。
ISSN:0577-9170
DOI:10.6503/THJCS.2011.4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