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空腸造口之營養治療
本篇文章探討上腸胃道術後營養狀況不良者,在建置空腸造口後,常見的營養問題及因應策略。術後病人常面臨營養不良的風險,特別是經歷大範圍組織或器官切除後。腸道營養為主要的營養支持方式之一,術後早期啟動腸道營養,不僅能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態,還能提升康復速度、有效降低術後併發症及縮短住院時間。術後常見的延遲性胃排空、傷口癒合及體蛋白修復等問題,急需補充各種營養素,小腸灌食成為重要的營養供應途徑,確保病人獲得足夠的熱量和營養。若預期病人術後一段時間,無法由口進食足夠營養,術中可建置空腸灌食管路,術後開始以10-40 ml/hr的速度啟動灌食,隨著耐受性的提高逐步增加,並在術後48-72小時達到所需熱量。關於...
Saved in:
Published in | 台灣醫學 Vol. 29; no. 3; pp. 378 - 383 |
---|---|
Main Authors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台灣
臺灣醫學會
25.05.2025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028-1916 |
DOI | 10.6320/FJM.202505_29(3).0015 |
Cover
Loading…
Summary: | 本篇文章探討上腸胃道術後營養狀況不良者,在建置空腸造口後,常見的營養問題及因應策略。術後病人常面臨營養不良的風險,特別是經歷大範圍組織或器官切除後。腸道營養為主要的營養支持方式之一,術後早期啟動腸道營養,不僅能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態,還能提升康復速度、有效降低術後併發症及縮短住院時間。術後常見的延遲性胃排空、傷口癒合及體蛋白修復等問題,急需補充各種營養素,小腸灌食成為重要的營養供應途徑,確保病人獲得足夠的熱量和營養。若預期病人術後一段時間,無法由口進食足夠營養,術中可建置空腸灌食管路,術後開始以10-40 ml/hr的速度啟動灌食,隨著耐受性的提高逐步增加,並在術後48-72小時達到所需熱量。關於灌食內容,初期可選擇元素配方,再轉為聚合配方,並需定期監測病人腸道適應、電解質平衡及管路脫位、阻塞及感染等併發症。對於術後面臨延遲性胃排空或腸道功能障礙的病人,使用小分子預解配方可增加吸收率,對於長期需要腸道營養的病人,透過經皮內視鏡空腸造口術(direct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 DPEJ)或空腸延伸的胃造口管(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gastric jejunostomy, PEG-J)提供持續的營養支持也顯得尤為重要。早期介入腸道營養管理策略,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供給營養方式,可以促進其康復,並改善預後。 |
---|---|
ISSN: | 1028-1916 |
DOI: | 10.6320/FJM.202505_29(3).0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