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中微塑料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TQ085%X52; 首先概述了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对人体的危害,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可通过地表径流和污水厂出水进入引用水,从而被人类摄入体内,引发多种毒性作用.随后讨论了膜技术、磁分离、电絮凝、光催化降解与生物降解等新技术的处理原理、去除效果与优缺点,重点关注各项新技术研究进展及其有效性.最后据此提出了实验研究及后续处置方面的展望.归纳了水环境中微塑料去除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去除率,形成稳定工艺提供参考....
Saved in:
Published in | 应用化工 Vol. 53; no. 2; pp. 447 - 452 |
---|---|
Main Authors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
2024
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031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1671-3206 |
DOI | 10.3969/j.issn.1671-3206.2024.02.040 |
Cover
Summary: | TQ085%X52; 首先概述了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对人体的危害,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可通过地表径流和污水厂出水进入引用水,从而被人类摄入体内,引发多种毒性作用.随后讨论了膜技术、磁分离、电絮凝、光催化降解与生物降解等新技术的处理原理、去除效果与优缺点,重点关注各项新技术研究进展及其有效性.最后据此提出了实验研究及后续处置方面的展望.归纳了水环境中微塑料去除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去除率,形成稳定工艺提供参考. |
---|---|
ISSN: | 1671-3206 |
DOI: | 10.3969/j.issn.1671-3206.2024.02.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