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為基礎的臉孔辨識:探討線畫臉、色像素與光影以及空間頻率的效應

為數眾多的臉孔辨識研究逐漸形成三個主要的研究取向:一個以影像為基礎,一個以結構為基礎,而另一個則是以功能為基礎。以影像為基礎的研究關切臉孔的邊界、空間頻率、色像素與光影等的訊息;研究者為探索這些訊息在臉孔辨識時扮演的角色,以實驗操弄臉孔的空間頻率、正負片、光照、顏色、色像素等因子,從影像的層次了解臉孔辨識的心理歷程。結構為基的研究則關切臉孔中各五官特徵(feature)、臉孔整體(holistic)、組態(configuration)與臉孔3D的訊息,將臉孔視為可拆解、組合的結構性物體,並操弄臉孔五官、局部區塊與空間組態等訊息,從結構描述的層次了解臉孔辨識。另一個取向則從功能性的角度切入,探索...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華心理學刊 Vol. 62; no. 1
Main Authors 楊志誠(Jisien Yang), 襲充文(Gary C.-W. Shyi)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01.03.2020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Cover

Loading…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為數眾多的臉孔辨識研究逐漸形成三個主要的研究取向:一個以影像為基礎,一個以結構為基礎,而另一個則是以功能為基礎。以影像為基礎的研究關切臉孔的邊界、空間頻率、色像素與光影等的訊息;研究者為探索這些訊息在臉孔辨識時扮演的角色,以實驗操弄臉孔的空間頻率、正負片、光照、顏色、色像素等因子,從影像的層次了解臉孔辨識的心理歷程。結構為基的研究則關切臉孔中各五官特徵(feature)、臉孔整體(holistic)、組態(configuration)與臉孔3D的訊息,將臉孔視為可拆解、組合的結構性物體,並操弄臉孔五官、局部區塊與空間組態等訊息,從結構描述的層次了解臉孔辨識。另一個取向則從功能性的角度切入,探索臉孔辨識時吾人如何提取臉孔中具有生物及社會性功能的訊息,如臉孔辨識、性別、年齡、種族、情緒等。本文旨在介紹此三大臉孔辨識研究取向的差異並詳細回顧其中屬於初級處理階段的以影像為基礎的研究發現,亦即臉孔辨識中對臉孔的邊界、空間頻率、色像素與光影等訊息的處理。本文之回顧聚焦於臉孔辨識中以影像為基礎的處理歷程,此為臉孔辨識後續以結構為基礎及功能為基礎的歷程提供重要的基礎。
ISSN:1013-9656
DOI:10.6129/CJP.202003_62(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