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带双层结构的厘定及意义

P542; 当前,增生型造山带和碰撞型造山带的研究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创新性认识.二者过渡期间常常发生陆壳俯冲.然而,该俯冲具有什么样的构造变形特点,并如何影响造山带演化过程,长期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文中选择曾发生了陆壳俯冲的两个新生代时期的造山带(中国台湾造山带和雅鲁藏布江造山带)和一个中生代时期的造山带(羌塘造山带)开展研究,以期阐明陆壳俯冲的独特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和造山过程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陆壳俯冲常常在造山带形成双层结构,上部为一套由史密斯地层组成的逆冲叠瓦扇构造体系,下部为一套具"岩块–基质"结构特征的俯冲杂岩.双层结构的上下部分物质组成相似,均以斜坡相–...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地质力学学报 Vol. 28; no. 5; pp. 705 - 727
Main Authors 王根厚, 李典, 梁晓, 唐宇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01.10.2022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6-6616
DOI10.12090/j.issn.1006-6616.20222814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P542; 当前,增生型造山带和碰撞型造山带的研究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创新性认识.二者过渡期间常常发生陆壳俯冲.然而,该俯冲具有什么样的构造变形特点,并如何影响造山带演化过程,长期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文中选择曾发生了陆壳俯冲的两个新生代时期的造山带(中国台湾造山带和雅鲁藏布江造山带)和一个中生代时期的造山带(羌塘造山带)开展研究,以期阐明陆壳俯冲的独特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和造山过程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陆壳俯冲常常在造山带形成双层结构,上部为一套由史密斯地层组成的逆冲叠瓦扇构造体系,下部为一套具"岩块–基质"结构特征的俯冲杂岩.双层结构的上下部分物质组成相似,均以斜坡相–海底扇相沉积为主,也有陆棚相沉积.因此,由于构造变形时间相近,双层结构应是由同一套被动陆缘物质俯冲形成的深浅不同的构造体系.研究认为,在陆壳俯冲过程中,早期的斜坡–海底扇俯冲是形成双层结构的主要因素.后续的陆棚俯冲则对碰撞作用的发生起到了主导作用,从而使应变逐渐向克拉通内部扩展,形成前陆褶皱–冲断带.随着碰撞作用的持续,双层结构常常遭到构造破坏,深部的俯冲杂岩因此得以剥露至浅表.因此,文章的研究强调了陆壳俯冲和深俯冲物质的折返在造山带演化中的重要意义.
ISSN:1006-6616
DOI:10.12090/j.issn.1006-6616.2022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