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综合评价 ——以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为例
F327;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评价是因地制宜地提出乡村发展路径的基础.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农耕地区面临路径选择的困境,对这类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测算和评价,可为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等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地处成都市郊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为例,对遗产地各镇(街道)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劳动强度指数等进行了定量测算和空间格局评价,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条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遗产地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总体水平分别为4.03万元·人–...
Saved in:
Published in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Vol. 28; no. 9; pp. 1397 - 1404 |
---|---|
Main Authors | ,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10009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01.09.2020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10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 北京 100091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2096-6237 |
DOI | 10.13930/j.cnki.cjea.190897 |
Cover
Loading…
Summary: | F327;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评价是因地制宜地提出乡村发展路径的基础.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农耕地区面临路径选择的困境,对这类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测算和评价,可为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等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地处成都市郊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为例,对遗产地各镇(街道)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劳动强度指数等进行了定量测算和空间格局评价,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条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遗产地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总体水平分别为4.03万元·人–1和54.69%;12个农业镇(街道)之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差异较大.2)各镇(街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空间格局上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其中,唐元镇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6.35万元·人–1),郫筒街道最低(1.72万元·人–1).3)各镇(街道)农业劳动参与率与城镇化程度呈空间异质性,农业参与率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其中,新民场镇劳动参与率最高(45.57%),红光镇最低(8.46%).4)各农业生产条件因素中,单位农业产值能耗、单位农用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人均农用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前两个因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后两个因素.基于此,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农业发展应从空间差异化、生产现代化和产业多样化等方面着手,发挥城市边缘区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维持农地轮作模式,保障西北部各镇农业持续生产,加强东南部各镇基础设施和加工业建设.同时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该地区的乡村振兴. |
---|---|
ISSN: | 2096-6237 |
DOI: | 10.13930/j.cnki.cjea.1908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