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凉风洞洞穴系统垂向碳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P931.5%P467; 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以桂林毛村凉风洞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气环境和洞穴环境野外监测,同时在洞穴上覆土壤30 cm和60 cm处开展试片溶蚀实验,并在洞穴内部进行试片溶蚀和滴水脱气监测,以测定垂向碳迁移主要过程中的CO2浓度和δ13C-CO2值.结果表明:(1)"大气—土壤—洞穴"垂向碳迁移系统能够与洞穴通风一起影响洞穴系统内部的CO2分布模式.洞口通风方向的转变取决于洞内温度与外界温度的差异,少雨的11月中旬到次年3月初通风方向为从洞外到洞内,此时垂向碳迁移能力弱,洞内CO2的分布由洞口通风主导;3月初至9月中旬,洞内外温差逐渐过渡并反...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国岩溶 Vol. 40; no. 4; pp. 600 - 607
Main Authors 丁梦凯, 吴夏, 曹建华, 胡晓农, 潘谋成, 黄芬, 任梦梦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01.08.202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41004%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41004%暨南大学地下水与地球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2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1-4810
DOI10.11932/karst20210405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P931.5%P467; 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以桂林毛村凉风洞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气环境和洞穴环境野外监测,同时在洞穴上覆土壤30 cm和60 cm处开展试片溶蚀实验,并在洞穴内部进行试片溶蚀和滴水脱气监测,以测定垂向碳迁移主要过程中的CO2浓度和δ13C-CO2值.结果表明:(1)"大气—土壤—洞穴"垂向碳迁移系统能够与洞穴通风一起影响洞穴系统内部的CO2分布模式.洞口通风方向的转变取决于洞内温度与外界温度的差异,少雨的11月中旬到次年3月初通风方向为从洞外到洞内,此时垂向碳迁移能力弱,洞内CO2的分布由洞口通风主导;3月初至9月中旬,洞内外温差逐渐过渡并反转,洞口通风方向为从内向外,且降雨强度大,垂向碳迁移活跃并主导洞内C O 2分布;(2)岩溶关键带土壤呼吸的强度决定了垂向碳迁移系统可迁移的碳量,洞内CO2分布的季节性变异本质上是外界环境在垂向碳迁移系统和洞穴模式上的响应;(3)洞穴上覆碳酸盐岩土下溶蚀实验表明土下溶蚀可削弱土壤碳源作用.土壤30 cm和60 cm处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分别为:0.48 mol?m-2?a-1和0.96 mol?m-2?a-1,而洞穴第一洞厅监测点的碳酸盐岩脱气速率为49.35 mol?m-2?a-1、第二洞厅内为9.07 mol?m-2?a-1,由垂向碳迁移系统运移到洞穴内部的溶解了土壤CO2的滴水脱气作用显著.
ISSN:1001-4810
DOI:10.11932/karst202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