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S931.1; 近年来受人为扰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潮间带的生态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掌握大亚湾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根据2021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在大亚湾获取的6条潮间带断面(3条砂质、2条泥质和1条人工岸线)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栖息环境调查数据,对其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18种,其中夏季82种、秋季64种,均以软体动物最多,节肢动物次之,环节动物第三.6条采样断面中,夏、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589.36、188.22 g·m-2和356.39、1 010.3个·m-2,均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占比较高....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南方水产科学 Vol. 19; no. 3; pp. 42 - 50
Main Authors 李雪, 李亚芳, 陈清华, 宁加佳, 王亮根, 徐磊, 黄德练, 刘双双, 钟超, 张健, 王雪辉, 杜飞雁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 01.06.2023
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海南三亚57201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30%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2095-0780
DOI10.12131/20220202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S931.1; 近年来受人为扰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潮间带的生态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掌握大亚湾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根据2021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在大亚湾获取的6条潮间带断面(3条砂质、2条泥质和1条人工岸线)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栖息环境调查数据,对其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18种,其中夏季82种、秋季64种,均以软体动物最多,节肢动物次之,环节动物第三.6条采样断面中,夏、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589.36、188.22 g·m-2和356.39、1 010.3个·m-2,均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占比较高.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沙相、泥相和人工岸线3个群落.其中,人工岸线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稳定性最佳.冗余分析表明,底质类型和人为干扰是影响大亚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ISSN:2095-0780
DOI:10.12131/202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