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对甲烷排放的微生物影响

为了探讨不同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机理,依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农业环境监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选择长期淹水(CF)、秸秆还田+长期淹水(HS+CF)、常规灌溉(IF)、秸秆还田+常规灌溉(HS+IF)4个处理,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T-RFLP)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DNA和c DNA水平对比研究不同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影响稻田土壤甲烷排放的微生物分子机理。结果表明:长期淹水处理的甲烷排放量显著高于常规灌溉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对甲烷排放的影响不显著。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只对土壤水分管理产生响应,对秸秆还田没有响应。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显著影响产甲烷菌...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农业工程学报 Vol. 32; no. S2; pp. 69 - 76
Main Author 吴讷 侯海军 汤亚芳 沈建林 刘波 魏文学 秦红灵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长沙 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中心,长沙 410125 2016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沙 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中心,长沙 410125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中心,长沙 410125
湖南省桃源县农业局,桃源 415700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中心,长沙 410125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Cover

Loading…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为了探讨不同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机理,依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农业环境监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选择长期淹水(CF)、秸秆还田+长期淹水(HS+CF)、常规灌溉(IF)、秸秆还田+常规灌溉(HS+IF)4个处理,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T-RFLP)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DNA和c DNA水平对比研究不同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影响稻田土壤甲烷排放的微生物分子机理。结果表明:长期淹水处理的甲烷排放量显著高于常规灌溉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对甲烷排放的影响不显著。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只对土壤水分管理产生响应,对秸秆还田没有响应。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显著影响产甲烷菌的数量,却对甲烷氧化菌数量没有影响。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组成和表达群落组成存在明显的分异,c DNA水平上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表达群落组成对水分管理的响应比DNA水平群落组成更敏感。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与mcr A和pmo A基因丰度和表达丰度均没有显著相关性,只与DNA水平基因丰度比值(mcr A/pmo 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看出,长期淹水处理可以通过改变土壤中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和数量及两者数量的比例来调控甲烷的排放量。
Bibliography:11-2047/S
Wu Ne;Hou Haijun;Tang Yafang;Shen Jianlin;Liu Bo;Wei Wenxue;Qin Hongling;Public Service Technology Center, Key Laboratory of Agro-Ecological Processes in Subtropical Region,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aoyuan Agro-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angsha Research Station for Agricultural &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Agricultural Bureau of Taoyuan County
ISSN:1002-6819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6.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