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宜性和生态网络的沿海滩涂农渔业利用空间优化

对沿海滩涂区域农渔业国土利用空间进行布局优化,是推进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和促进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南部滩涂围垦地区为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揭示了研究区1995—2020年滩涂主要农业种植和海水养殖等农渔业空间利用格局演变特征,并将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网络构建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相结合,模拟预测2035年不同发展情景下滩涂农渔业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并提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建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滩涂农业种植与海水养殖利用总面积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由1995年的924.62 km2增长至2004年的1 224.96 km2,2004年后规模开始缩减,2020年缩减至1...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Vol. 41; no. 4; pp. 794 - 806
Main Authors 张雨寒, 王紫阳, 吴晓青, 崔步礼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10.07.2024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 烟台 264003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 烟台 264003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2095-6819
2095-6819
DOI10.13254/j.jare.2023.0542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对沿海滩涂区域农渔业国土利用空间进行布局优化,是推进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和促进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南部滩涂围垦地区为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揭示了研究区1995—2020年滩涂主要农业种植和海水养殖等农渔业空间利用格局演变特征,并将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网络构建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相结合,模拟预测2035年不同发展情景下滩涂农渔业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并提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建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滩涂农业种植与海水养殖利用总面积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由1995年的924.62 km2增长至2004年的1 224.96 km2,2004年后规模开始缩减,2020年缩减至1 129.38 km2;水田和养殖池塘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为明显,旱地空间聚集度增加,海域开放式养殖向远离海岸方向逐渐扩张,滩涂区域主要农渔业利用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陆海梯度分异特征;滩涂农业种植和海水养殖现状分布的生态适宜性较好,但是农业种植未来增长空间受限,滩涂池塘养殖和开放式养殖仍有一定空间发展潜力。严格的湿地生态保护措施限制了滩涂农渔业利用空间的增长;在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农渔业发展情景下滩涂农业种植与海水养殖土地利用规模会有明显增加,但需要重点关注未利用土地的合理开发、滩涂陆海生态连通性的提升和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应用推广。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三角洲滩涂农垦区农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ISSN:2095-6819
2095-6819
DOI:10.13254/j.jare.2023.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