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岁高功能孤独症患者执行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特点

目的:探讨6~18岁高功能孤独症患者执行网络功能连接特点、年龄组差别及与孤独症症状的相关.方法:纳入44例6~18岁符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高功能患者及年龄、性别、智商组间匹配的31例正常对照,根据年龄将每组被试分为儿童期(6~12岁)和青春期(12~18岁)两组.选取左右侧后顶叶皮层及背外侧前额叶4个执行网络的核心脑区为种子点,计算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采用偏相关分析计算异常脑区功能连接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筛查问卷评分的相关.结果:孤独症组rdl PFC与左侧额上回/额中回/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该脑区功能连接同时呈现组别-年龄交互效应,在儿童期孤独症组...

Full description

Saved in:
Bibliographic Details
Published in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Vol. 33; no. 6; pp. 401 - 405
Main Authors 马增慧, 曹庆久, 严超赣, 梅婷, 鲁彬, 刘静然, 杨柳, 王慧, 汤欣舟, 吉兆正, 徐凌子, 阳雨露, 李雪, 刘靖
Format Journal Article
LanguageChinese
Published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10.06.2019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10019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北京100101
Subjects
Online AccessGet full text
ISSN1000-6729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9.06.001

Cover

More Information
Summary:目的:探讨6~18岁高功能孤独症患者执行网络功能连接特点、年龄组差别及与孤独症症状的相关.方法:纳入44例6~18岁符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高功能患者及年龄、性别、智商组间匹配的31例正常对照,根据年龄将每组被试分为儿童期(6~12岁)和青春期(12~18岁)两组.选取左右侧后顶叶皮层及背外侧前额叶4个执行网络的核心脑区为种子点,计算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采用偏相关分析计算异常脑区功能连接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筛查问卷评分的相关.结果:孤独症组rdl PFC与左侧额上回/额中回/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该脑区功能连接同时呈现组别-年龄交互效应,在儿童期孤独症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在青春期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0.05).且该异常功能连接与重复刻板行为及交流问题呈负相关(r=-0.50~-0.45)(均P <0.05).结论:6~18岁高功能孤独症患者的执行网络存在过度连接特点及年龄组别差异,与重复刻板及交流症状相关.
ISSN:1000-6729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9.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