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與意義-「自然音節」與現代漢詩學
文學革命以來,胡適(1891-1962)首倡「自然音節」,強調擺脫聲音拘束,重視意義上的分節,引發了1920年以後一場聲音與意義的拉鋸戰。所謂「音節」,主要是指句裡的「節奏」,也就是詩句裡的「頓挫段落」,漢字單音獨體,因此討論焦點就在於詩行中的幾字一節,究竟是為了意義或是為了音調,這可以說是建立現代漢詩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尤其,文學革命之後的二、三十年間,新詩音韻問題擴大到對整個「漢詩」或「中國詩」的反省,著重討論「『中國詩』的節奏」或是漢字所構成的詩文「節奏」這樣的本質問題。本文因此特別以一般新詩論者較少注意的唐鉞(1891-1987)、胡樸安(1878-1947)、陳世驤(1912-1...
Saved in:
Published in | 清華學報 Vol. 44; no. 1; pp. 157 - 183 |
---|---|
Main Author | |
Format | 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Chinese |
Published |
台灣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01.03.2014
國立清華大學 |
Subjects | |
Online Access | Get full text |
ISSN | 0577-9170 |
DOI | 10.6503/THJCS.2014.44(1).05 |
Cover
Summary: | 文學革命以來,胡適(1891-1962)首倡「自然音節」,強調擺脫聲音拘束,重視意義上的分節,引發了1920年以後一場聲音與意義的拉鋸戰。所謂「音節」,主要是指句裡的「節奏」,也就是詩句裡的「頓挫段落」,漢字單音獨體,因此討論焦點就在於詩行中的幾字一節,究竟是為了意義或是為了音調,這可以說是建立現代漢詩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尤其,文學革命之後的二、三十年間,新詩音韻問題擴大到對整個「漢詩」或「中國詩」的反省,著重討論「『中國詩』的節奏」或是漢字所構成的詩文「節奏」這樣的本質問題。本文因此特別以一般新詩論者較少注意的唐鉞(1891-1987)、胡樸安(1878-1947)、陳世驤(1912-1971)三人為主,呈現文學革命以來,激發於現代新詩卻又不背離中國詩(或漢詩)的「音節」論述。唐鉞在試圖擺脫「顯著」的音韻-體制性的四聲押韻這背景下,轉進了「隱微的音韻」,無意間竟觸及最根本的語音構義問題,而我們發現胡樸安早已系統地探問漢字本身如何由模仿外物音進而可以透過聲音象徵情態,乃至於聯字造詞,而形成具有意義的語音分節。然而,這語音表意的說法,只是第一個轉折,早在任叔永(1886-1961)、聞一多(1899-1946)就提及的生理節奏,往後不約而同地超越口腔舌齒的發音,進一步如陳世驤也超越字詞意義的分節,而在語言的「聲音」與「意義」之外,提示了另一個轉折,溯及一個「本質性」的情意姿態,彷彿會覺醒般引逗著全肢體的動盪節奏。而正是這一路由「隱微的音韻」到「語音構義」,又轉進「示意姿態」的新向度,明顯相對於當時以語言、文字為「工具」的說法,而嘗試構築出漢語詩學的「音節」本體論。 |
---|---|
ISSN: | 0577-9170 |
DOI: | 10.6503/THJCS.2014.44(1).05 |